云南传媒公司: 滇派内画:方寸之间展现云南美
你是否见过在瓶子内部反向作画,方寸之间便有一幅乾坤?其实,这样的操作流程在昆明官渡古镇的一个传习馆内经常上演,而这超凡的技艺便是内画技艺。跟随云南传媒公司小编看看在瓶子内部反向作画,中的乾坤。
走进位于官渡古镇的滇派内画艺术研究中心,室内格外幽静,古色古香的架子上,摆满着绘有精致图案的水晶球、玻璃壶、屏风……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图案都绘在瓶子内壁。再往里走,你会看到伏案在桌前的学生手持一个水晶瓶,用一根笔尖有弧度的竹制的细笔在瓶子内部勾画着……
内画出现于清代,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素以“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著称,起源于画鼻烟壶,它是以特制的细笔,伸入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内反向作画。现代内画技艺有京、冀、鲁、粤、秦等流派。
她从小就喜欢画画,一次偶然看到了山东淄博电视台播放的“四大神笔”栏目,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广庆的内画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好奇到着迷, 16岁那年,她拜入鲁派内画大师张广庆门下,一头扎进了内画世界。
特色:自成一派 “滇”味浓
内画流派主要是从地域上区分,技艺并没有多大差别。而滇派内画是继承了鲁派的传统技法,但是它与传统的鲁派还是有所区别的,以内画于心,外化于形。
一是对云南民族文化的挖掘。滇派内画的绘画题材以云南风土人情及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创作元素,融入云南的山川美景、民族文化、地方风俗等极具代表性的云南元素。
为了把云南少数民族和风土人情元素融入内画,孙鸿雁足迹遍布云南16个州市和大小古镇。云南的山水在她的笔下流淌了二十多年。在滇派内画艺术研究中心所陈列的作品中,你会看到站在牡丹花丛中的绿孔雀,甚至是梦幻仙境般的元阳梯田……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百鹤图》,这也是她最满意的作品。其主要依托于云南黑颈鹤,以及她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热爱。从构图到绘画过程中,全是一气呵成的,整个作品完成需要4个月。她通过内画技艺,将云南的山水尽收瓶中,绽放出夺目光彩。
这些年,孙鸿雁的一系列内画作品频频获奖,她也收获了“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内画艺术大师”“大国工匠”等荣誉。
“要学内画,先得学做笔”这是孙鸿雁经常对她的学生说的一句话。据了解,这个画笔在传统内画基础上改革创新了几次。传统笔杆用的是铁丝,而滇派内画选用的是金竹。新鲜的竹子晒一年半左右,可以保持一定水分又不会太干,弯曲后可以回到原处,如此作出的画笔,无论从细度、弧度,还是韧性上,都更适合于在狭小的瓶内空间创作,穿梭在狭窄的瓶口,游刃有余。
另外,笔头的制作也十分讲究。在有弧度的笔尖上用丝线绑上胎毛或比较柔软的毛,操作流程也极具复杂。
一件内画作品诞生需要经历采风、创作、整理、构思、绘画等过程。在绘画时,作者需气收丹田,将气运至手臂和手腕,再传达至笔杆上。同时,作品的整体构思需要随时在脑海中呈现,先在瓶内用笔勾画出轮廓,然后进行上色,将云南山水尽收瓶中,整个流程少则一周,多则数月。所以除了考验人的技艺以外,还有耐性,这也正是内画的魅力所在。
独具特色的滇派内画受到广大游客和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市场受欢迎程度较为乐观,小到价值几十块,大到价值上百万元的滇派内画物品都会被爱好者收入囊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滇派内画如何才能更好地被时代需要?孙鸿雁认为,“被时代需要”是传统手工艺得以存在的关键,但她自始至终都很明确的一点是,无论怎样适应时代,内画技艺的根和魂不能丢。
依托旅游大省的市场背景,滇派内画的产品也聚焦于旅游商品。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在原有的把玩、观赏价值上不断创新,设计具有实用性的作品。挂件、笔筒、茶叶罐、香水瓶等一系列融合传统技艺,又不乏时代感的“伴手礼”不断加入滇派内画家族,利用抖音、微信公众等新媒体平台来推广滇派内画,并不断参加“高端私人订制”和各类展会、博览会,全力推广滇派内画,广受各界好评。
据了解,滇派内画的传承,一部分是在学校通过宣讲,招收学生;另一部分则主要是教授慕名而来的爱好者。孙鸿雁教授、传承的主阵地则是在高校。从2000年开始,她陆续在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开设内画选修课,“在高校做传承,生源稳定,传播面广,学习周期也有保证。”她说道。
在人才培养方面,孙鸿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孙鸿雁看来,年轻人更具有优势。“因为内画有时候是凭感觉和情感交融,一气呵成,而这需要五年左右的周期来积累基本功底,年轻人在这方面更容易把这个技艺传承好。另外,年轻人是一个很有想法的群体,他们的作品更具有冲击力,也更具云南特色。” 说到这里,孙鸿雁告诉记者,目前几乎云南所有的内画技师都出自她的门下,并在广阔的云岭大地上开花。
“方寸之间现乾坤”,滇派内画以高超的内画技艺将云南山水和风土人情纳入瓶内,充分展示了云南多彩的民族风情、奇特的民族风俗、壮美的山川江河,丰富了云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