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可爱,快来围观在云南过冬的候鸟吧!
奇观壮景美丽云南,生物多样化云南,云南策划公司,云南租车服务,云南酒店预订,云南舞台租赁,云南拓展培训,云南旅游攻略
在云贵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云南不仅有自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有独特的生态、气候条件。而事实上,也正是因为云南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系统,从云南过境、到云南过冬、在云南栖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鸟类的共同选择。
海南虎斑鳽背部长着褐灰色羽毛,胸脯和颈部有白色花点,长长的脚干,尖尖的嘴,眼睛特别大,看上去甚至有些滑稽。上体的羽毛为暗褐色,飞羽呈石板灰色,并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翅膀上的覆羽为暗褐色,具有少许白色的斑点。主要栖息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海南虎斑鳽是世界上公认的鸟类濒危物种,因第一个模式标本于1899 年采自海南岛的五指山而得名。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人们再也没有发现这种鸟的踪迹,因此有“海南虎斑鳽已灭绝”之说。2006年在云南南涧县首次发现其身影;2007年在云南新平县又发现其倩影并上了环志;2008年10月份,在云南省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 2300—2400米的山坡上,工作人员也为海南虎斑鳽上了环志。
彩鹮体长约60厘米,体色艳丽。全身羽毛以栗紫色为主,略带有绿色的金属闪光。身体大,腿长,体形类似于朱鹮,又比朱鹮要小些。彩鹮多分布于欧洲南部、亚洲、非洲、美洲中部,主要在地中海周围和非洲越冬。彩鹮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历史上所记录的共有4种鹮类型,包括朱鹮、彩鹮、白鹮和黑鹮。在我国,有关彩鹮的 记录很少,资料非常欠缺,仅偶见于上海、江苏、浙江宁波市、 福建福州市、河南庞寨、海南和广东沿海岛屿等地。
白尾梢虹雉又被称作“雪鹅”,体长达58—67厘米,雄性色彩绚丽,上体大都呈金属蓝绿色,下背依次纯白,尾棕色而端部白色,下体纯黑。嘴长而稍弯,上嘴较下嘴稍大而覆盖下嘴。白尾梢虹雉多栖息在海拔2500—3400米的箭竹林、针叶林和草甸等生物环境中,完全适应温度低、湿度大、云雾多的高山环境。在中国,白尾梢虹雉仅分布在云南西北部的腾冲、泸水、西藏东南部丹巴江上游山脉、福贡和贡山一带,是典型的留鸟。该物种是滇西北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之一。
雄鸟头顶呈白色,上体深灰色,翅膀和尾部黑色,翅膀上有白斑。雌鸟头顶呈灰色,下体浅褐色,翅膀上白斑点较少。这种鸟的体型大小与八哥差不多,嘴红色,脚桔黄色。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个旧、建水等海拔1000米上的丛林带,以昆虫、 种子、果实为食。2009年9月首次在昆明滇池福保渔港被发现, 只停留了五六天,属于过境鸟。
据了解,近年来丝光椋鸟无论是在分布区域还是种群数量上, 都呈现减少趋势。目前,丝光椋鸟被
白头鹎别名白头翁、白头公。白头鹎体长约18厘米,头黑枕白,背面黄绿,胸部大都灰褐,腹面白色,幼鸟头灰褐色,背橄榄色,胸部浅灰褐色,腹部及尾下复羽灰白,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白头鹎是我国特有鸟类,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意义甚大。目前种群数量比较丰富,是常见的群栖性鸟,栖于林缘、灌丛、红树林及林园。2009年8月首次在滇池福保湿地发现它的身影,之前这种鸟在云南少有记录。
2009年2月,昆明鸟类协会在草海大堤捕鸟做环志时发现了三趾鸥,它的毛色与红嘴鸥非常相似,但它的体型比红嘴鸥略大,不仔细对照难以辨认。三趾鸥以鱼、软体动物、浮游生物和船上的垃圾为主要食物。三趾鸥属于在云南从来没有记录过的候鸟。它的嘴是黄色,腿是黑色,翅尖全是黑色。这种鸟在北冰洋的亚洲沿海繁殖,南迁越冬至地中海、西非及北太平洋,在我国是一种罕见的冬候鸟。曾经在辽宁、江苏、香港等地有过记录。
云南鸟类资源丰富,目前有记录的大概有900多种,由于环境改善和调查扩展,记录的物种数还在不断增加。全球候鸟迁徙路线有三条经过我国, 其中中亚和西亚迁徙线路经过云南。“东非西亚迁徙线”的候鸟从蒙古进入我国新疆,跨越青藏高原后进入印度半岛,飞跃印度洋,最后在非洲落脚;“中亚迁徙线”从西伯利亚进入我国,最后在印度半岛繁衍生息;“东亚和澳大利亚迁徙线”则从美国阿拉斯加到澳大利亚西太平洋群岛,繁衍后再北上,经过我国的东部沿海省份。个头较大的候鸟通常在白天迁徙, 而个头较小的鸟类一般选择在夜间迁徙。
为什么有众多候鸟选择云南?一则云南处于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化较小,每年间各项气候指数相对稳定。另外,云南有适宜的温度。温度不仅仅影响了鸟类本身的感受,同时也会影响鸟类的食物来源,当高纬度地区温度降低时,鸟类便会随之迁徙。有学者认为,由于鸟类是恒温动物,本身对环境温度的变化较不敏感, 因而温度因素对鸟类迁徙的影响主要通过食物来实现。温度降低,不仅食物本身的活动停止,而且鸟类的觅食活动也受到很大限制,正是这一因素迫使鸟类开始迁徙。除此之外,有研究显示,云南虽然是一个内陆省份,但从滇中沿东南方向到太平洋的最近距离只有八百公里,从滇西沿西南方向到印度洋也只有八九百公里的距离。对迁移性鸟类而言,迁移时间越短, 迁移过程的代价就可能越低。
候鸟在云南的栖息地大致可分为七个区域:滇东北、滇中、滇西、滇西北、滇西南、滇南、滇东。滇东北线除了常见的珠颈斑鸠、火斑鸠等,还有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棕胸竹鸡等,这里有著名的昭通大山包的黑颈鹤。滇中一带常见的鸟类有棕胸竹鸡、家燕、普通八哥、红嘴蓝鹊等。滇西北线南自大理州的苍山,北过川藏边界,东西为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这里有北方的岩鹨、旋木雀和朱雀等。滇西及滇西南线南自大理州的巍山、 南涧,西至保山地区的腾冲等地,鸟类资源丰富,分布有银耳相思鸟、蓝喉太阳鸟等。包括普洱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内的滇南一带有如绿孔雀、白腹锦鸡、原鸡等。而在红河州和文山州,代表物种有棕三趾鹑、原鸡、红头咬鹃、白胸翡翠等。
一座城市,一群水鸟。一半风和日丽,一半灵动可爱。这就是昆明与红嘴鸥的缘分。
上世纪80年代,昆明先后收集到3只戴有“莫斯科”字样脚环的红嘴鸥。经过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与莫斯科环志中心交流后得知,在昆明捕到的这3只红嘴鸥是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飞来的。如今,我们和红嘴鸥之间有近30年的交情了。但是,关于它们的一切,我们还是知之甚少。怎样区分它们的性别,它们晚上在哪里安睡,它们的存活时间?它们有没有领袖?是不是只有一个“妻子”?
其实,仔细观察后会发现,红嘴鸥之间也是有小团体存在的。红嘴鸥飞翔,总是一拨一拨的,像有领队或者哨兵带队似的。赵雪冰说, 在红嘴鸥群体中,一般是雄壮且体格健壮的鸟在群体中起“领袖”的作用。“它们主要负责引领和警戒。”
从外形上,我们不能用肉眼来分辨红嘴鸥的性别,但是“可以采用微观的实验手段对红嘴鸥进行性别鉴定。”赵雪冰向我们解释,取红嘴鸥的羽毛、肌肉等少量组织的样本,通过进行 DNA 检测等相关试验手段能鉴定红嘴鸥的性别。
嗷呜,嗷呜”的叫声对于它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红嘴鸥与大多数鸟类一样,对陌生声音很敏感。只要它感觉不安全,就会立即飞走。赵雪冰说:“鸥群如果受到巨大的惊吓,如大声吼叫、哄赶、燃放炮竹,就会纷纷起飞逃离,在水面上空或屋顶周围飞舞。但昆明的红嘴鸥已经习惯了城区的噪音、来来往往的车流、人声鼎沸的人群。” 这样看来,红嘴鸥是通人性的,确切地说, 它们知道这里的人们对它是友好的。
3月,几乎所有“成年”红嘴鸥的头部都变成黑褐色,嘴和脚也变成紫黑色, 这就是它们的“夏羽”,是繁殖期到来的标志。此时,无论雌雄红嘴鸥都在换羽,而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头部换上黑色的羽毛。有人把红嘴鸥的换羽比喻为“它们披上了黑色的婚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