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云南资讯

一条来自联合国的推送,主角:红河哈尼梯田!

2022-03-07 17:18:29

奇观壮景美丽云南,生物多样化云南,云南策划公司,云南租车服务,云南酒店预订,云南舞台租赁,云南拓展培训,云南旅游攻略

2月28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出品的纪录片《梯田守望者》正式发布该纪录片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为拍摄地,充分展示了当地劳动人民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以及在多方合作下,哈尼梯田的未来展望。


和小编一起走近红河哈尼梯田探寻梯田守望者的生态智慧。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红河岸边,顺着雄伟的哀牢山斜坡呈阶梯状分布,占地总面积为16600公顷,哈尼族人发明了复杂的水渠系统,1300年来他们一直使用这种方法,将水从树木繁盛的山顶引入到梯田内。


水是梯田的灵魂。山地稻作中,相比原始的坡耕地,梯田的保水保土能力极大增强。这里的梯田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水里,通达的沟渠系统将田和田之间串联,但若遇上泥土拦截,水流受阻,就需要“赶沟人”来疏通水系。COP15大会上,哈尼族青年代表走上演讲台,讲述了哈尼梯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赶沟人”这个特殊的职业。


马有明主要负责三四公里的沟渠维护,平时除了给沟渠疏通,砍除杂草,还会顺带着帮农户看看田里的庄稼。“过去是农民每家每户凑点谷子给我们,作为这项工作的报酬,现在政府正在逐步把‘赶沟人’纳入公益性岗位。”马有明说。


除了通水,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等生活污染物的处理同样是梯田生态保障的要点。“我们用垃圾湿地降解取代了以前的垃圾焚烧,此外还通过复合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保护梯田水生态,提升当地的人居环境。”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朱文珍介绍,实施“两污”治理工程共投资1.6亿元,并推广到了67个村。


生态保持得好,珍稀动植物也在这里安家。梯田边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还有董棕、藤竹、番龙眼等珍稀野生植物以及猫头鹰等上百种野生动物。虽坐拥世界级景观,但在2018年以前,阿者科村经济发展缓慢,人均年收入仅为2785元,村内一半劳动力外出务工,村落空心化现象明显。零散游客自由进出村庄,旅游接待散漫无序。


2018年,元阳县委和县政府以阿者科村为试点,将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和中山大学合作推出“阿者科计划”,由县政府指派青年干部,协同中山大学团队派出的技术人员,共同驻村组织村民成立了村集体旅游公司。


徐雨晨就是被派到阿者科村的驻村干部,和中山大学的团队一起,共同参与到“阿者科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徐雨晨介绍,集体旅游公司的经营利润三七开,村集体公司留成30%,用于后续开发建设。村民分红占70%,村民分红则按照每户的旅游吸引物指标评估后进行分配。


徐雨晨介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鼓励村民保护蘑菇房传统民居,继续种田以保护梯田景观,以自然的生活方式继续居住在村子里。除了在旅游公司任职的工资收入,还有每年的分红。大家对梯田都有感情,收入提高了,自然愿意回乡工作了。”


对于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阿者科计划”采取循序渐进培养的形式安排当地百姓就业。“很多当地村民不会讲汉语,我们就让他们慢慢学,从检票开始,再到售票岗能讲简单普通话,后面就让他们开始带着体验活动,做讲解员了。”杨虹霓介绍。


千百年前,哈尼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雕刻出大地的艺术,哈尼人对稻田有着特殊的感情。红河州把红米列为重点发展的农产品之一,2019年推广红米种植近16万亩,亩产值由原来的不到1500元提高到2600多元。除了种水稻,“稻鱼鸭”共生等一系列农耕稻作文化智慧传统也得到延续。

经过红河州农科院科学家的努力,通过提取老品种红米基因进行改良,成功研发出亩产400多公斤的红米新品种。“新品种相较老品种,不仅仅是产量提高。老品种稻秆高,容易被风吹倒;新品种就改良这个问题,稻秆高度低了许多,口感也变好了。其独有的营养价值依然是主打。”

在习主席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千年传承的哈尼梯田文化,迎来了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机遇,哈尼梯田勾勒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088号